2017年12月9日,国家会议中心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美医疗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全球医疗信息化大咖、1500余名代表探讨医疗信息化如何发展,国际标准在中国如何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信息化建设助力打造“智慧大脑”》。他认为,新时代的信息化是以患者和员工为中心的信息化。信息化实践过程中,投入如何变成产出,跨学科如何进行交流,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改变传统观念,引进新的IG理念,即通过挖掘使数据产生价值,从而引导政策制定、把控正确方向,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目前在信息采集、预约挂号、智能分诊、消息提醒、自助预约检查、便捷支付、自助报告查询和打印、健康管理这八个维度,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环路,实现患者全信息整合。实现闭环管理,是初步的阶段,在医疗质量、信息科研,药物研究提供支持、管理药物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他建议,借鉴国际标准,进行中国实践,提高医疗领域的建设,共同提升患者安全,共同把医院办好。

 HIMSS董事会主席,Michael Zaroukian认为,合适的工具是能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把病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是医生需要注意的事情。目前临床医生在跟电子病历系统做斗争,这是旧观念和新技术的冲突,需要大量的培训、引导和学习,目前还是一个初步阶段。当然,信息化系统也可能会造成风险,技术会有漏洞,这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医院和医生可能都面临过以下的风险和问题:错误的表格、工作流不完整、数据展示不完整,剂量的错误等。医院或者系统要降低使用用户的负荷量。一般可以用5个维度来判断:浏览、阅读、思考、书写、情感负担。

思创医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章笠中认为,中国很多通过HIMSS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基本完备,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现闭环管理、无纸化、决策支持。如何在原来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是一门学问。改造任务可以总结为:数据标准化和业务智能化。具体来说,是无纸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临床数据标准化。业务智能化,包括病历处理、诊疗辅助、科研分析、临床决策的智能化。数据加智能,大数据将成为医院新的核心竞争力。

他通过广州市妇儿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两个案例来介绍了医惠智能开放平台的四大特点: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图形化。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认为软件是延伸人类知识与智能的载体。包括程序+数据+文档”。将适宜人类语言的格式,把一系列逻辑规则表达出来,最终以代码驱动硬件底层。

卢朝霞提出,软件定义医院。软件重新定义了服务流程、服务范围、绩效考核。新形势、新常态下,医院面临现代化管理的战略主题,都将通过软件的形式得到研究和解决。围绕患者为中心的客户管理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一站式一键式互联网系统、多中心转化医学大数据平台、医疗设备物联网智能管理等系统,将重新定义管理咨询,都基于软件定义医院。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阶段,刘继兰邀请演讲者上台,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于信息化系统应用的现实收益,赵国光表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的软件一开始可能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但后续会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医患体验都会提升,这是一个积极的、必然的趋势。

 关于医院信息化的生态模式建设,刘继兰表示,投入、产出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积极的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服务的质量,医院是最终的获益者。近些年,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行业协会的引领下,医院的设施先进了,医院的技术提升了。整个医疗系统和全世界的沟通交流变的更广泛和顺畅。

关于中国本土行业标准的发展,刘继兰表示,她双手赞成中国产生引领国际的标准,去引领世界的发展。从个人方面来说,希望花10年时间,把国际标准引入中国,然后再花10年时间,把中国标准推向世界。政府的标准反应了国家的需求,民间的标准是不断实践积累起来的。只有优秀的实践积累,才会成功,才有参与推广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