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几种主要分级诊疗模式

1. 以慢性病为突破口的分级诊疗

厦门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组建由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以“三师共管”为纽带实现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衔接。

2.以构建医联体为切入点的分级诊疗

在各种不同分级诊疗做法中,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

以北京、天津、镇江和深圳为代表:

通过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可以把比较固定的医疗格局纵横上下联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放大优势医疗资源效应。

通过医联体建设,使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机构接得住,老百姓能够愿意到基层去看病,从而解放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使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够看好病。

3.以诊疗病种为抓手的分级诊疗

以安徽等为代表的,通过以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为切入点,制定病种的分级诊疗指南和管理规范,明确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定位、诊疗目录、转诊原则、指征、流程以及用药目录,建立服务接续机制。

4.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的分级诊疗

以上海为代表的团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公卫、护理、营养、健康管理、心理和专科。核心是收费和薪酬制度改革(服务价格、薪酬制度、奖励制度)。

5.以医保政策引导的分级诊疗

以青海省为代表,通过健全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制度,实行不同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逐步对慢性病实行按人头打包付费。合理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拉开不同层级医院服务价格梯度,激励医疗机构调整功能定位,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

部分试点地区分级诊疗典型做法及成效

上海: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主要做法

培养家庭医生,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明确家庭医生职责,优化签约服务内涵;

逐步抓好落实,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做好各项政策支持,促进签约服务有力开展。

工作成效:

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据第三方测评,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知晓率达到88%,认为找家庭就医方便的居民达92.1%,对家庭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5.5%和89.1%,位列上海市服务性行业首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58.6%。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了服务质量。

深圳罗湖:以构建医联体为切入点

主要做法:

组建公立医院集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助推签约服务。

工作成效:

社康中心服务能力提升,普通门诊下沉明显;

2016年1-4月,全区社康中心诊疗量达95.4万人次,同比增加21.2%,其中院办院管社康中心诊疗量增长了62.2%。签约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4月底,签约人数近24万,比2015年底增长了170%。

医院管理运营成本降低,医务人员收入提高;

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辐射能力增强;

医院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安徽天长:县域医共体

主要做法:

组建县域医共体,形成发展共同体;

以医保基金为纽带,打造利益共同体;

实行分级诊疗,构建责任共同体;

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形成服务共同体。

工作成效: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费用下降;

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24%,患者实际补偿比提高到70%,个人自付比30%,较2015年下降10%,住院病人人均自付费用减少330元,百姓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居民享受到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青海:以医保政策引导

主要做法:

健全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

明确界定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差别化医保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加强调控和监管。

工作成效:

减轻了群众费用负担;

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

规范了诊疗程序;

第三方评估显示,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后,三级医院2014年住院人次增长率比2013年下降了12%,增幅明显放缓。

群众就医理念转变。

据调查,80%以上的居民首诊自愿选择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理性合理的就医新秩序逐步形成。

甘肃:“分级分工分病种+医保杠杆”

主要做法:

科学选定分级诊疗病种,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明确分级报销政策,深入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利益引导机制。

推行专家多点执业制度,解决分级诊疗的人才保障。

工作成效:

就医新秩序正在逐步建立;

2016年全省县外住院就诊患者数量、基金支出数额构成分别为15.48%和30.67%,与2015年同期19.03%和37.34%相比,分别下降3.55%和6.67%;比分级诊疗开展前2014年的22.37%和42.27%相比,分别下降了6.89%和11.60%。

患者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2016年全省住院患者实际补偿比为66.7%,与2015年同期62.67%相比上升4.03%,比分级诊疗开展前2014年的56.70%相比上升10%。

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山西:按病种分级诊疗

主要做法: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患者向基层流动;

以新农合按病种分级诊疗制度为引导,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全面推开;

规范双向转诊工作,确定分级诊疗程序;

积极推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工作成效:

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2017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住院县域内就诊率达到70%,较2016年提高了3%。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推进;

2016年,山西省共有55个城市医联体得到巩固壮大,建成县乡医联体631个、医院社区医联体255个,帮助基层新增或拓展医疗业务200余项。

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家庭医生签约群众获得感有效提高。

2017年上半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7.1%,较2016年提高了1.1%。

全国试点地区分级诊疗总体效果

随着分级诊疗政策在试点地区平稳落地及推进,分级诊疗推进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1.患者流向发生改变,基层诊疗服务数量增加

2017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2.5%,较2016年末增长2.1%

2.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逐渐明晰,下转患者明显增加

2017年上半年,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

3.优质资源进一步联动,医联体内牵头医院持续向基层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4.居民获得感进一步加强

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部分地区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超过60%,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