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果您的周围出现急性胸痛患者怎么办?给患者服用紧急药物?赶紧打120?直接送医院?其实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确保患者得到最快速的救治。

 

胸痛中心为心肌抢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尽管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30年,但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正在全面提速!

胸痛中心一直在努力

2017年第五批中国胸痛中心及基层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已于2017年10月28日结束现场考察,共有31家医院通过认证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24家医院通过中国基层胸痛中心(基层版),以下是具体医院名单。

 

 

  

截至目前,全国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共有311家,而为了加速推进中国胸痛中心系统化建设,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计划在三年内推动1000家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和认证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救治水平。

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如何建设与管理,一直缺乏统一标准。

政策解读:《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如何建设与管理,一直缺乏统一标准。

2017年10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针对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主体基本条件、组织管理、建设要求、服务要求等方面予以规定。

这意味着胸痛中心相当于独立出各科室的一类医疗机构,又需要兼具与胸痛治疗相关多个科室的功能,特别是急救科室。可以说,胸痛中心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胸痛中心的建设成功与否关乎医院急诊的效率。

专家解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 教授

霍勇教授如此解读《原则》:

《原则》对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有着程碑式的意义。这次发布的文件不仅仅是政策,更重要的是文件本身对胸痛中心建设有细则的规定。

文件从医院硬件条件以及救治流程细节上均有明确的要求,在管理细节上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因此,这个文件不仅仅是政策性文件,更是建设指导性文件,它将技术与专业相结合,对医院建设胸痛中心进行明确的指导。

《原则》是胸痛中心建设的起点,而通过认证标准是一个阶段性的终点。卫计委的文件告诉我们建设胸痛中心需要哪些基本条件,而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建设高质量的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建设不仅仅只是通过认证,更重要的是后期的质控。

案例分享——天津市胸科医院胸痛中心运行模式介绍

2015年1月20日天津市胸科医院正式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第三批认证,中心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具有专科特色的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大大缩短了胸痛患者急诊救治时间。

 

(一)院内绿色通道模式

1.急诊科

(1)设立胸痛护士,确保所有患者10分钟之内完成十八导联心电图,即刻交由医生快速解读心电图;配合完成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口服及静脉药物治疗、行急诊介入术前准备等。

(2)设急P、急溶包(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PPI,肝素,造影剂等)。所有这些都能以先免费使用,后续付费的方式,省去了家属排队挂号、排队交费、排队取药的时间。 

(3)备有两台床旁快速检测仪器,可在15分钟完成TnI、Myo、BNP、CK-Mbmas、DD的检测等

(4)设有胸痛中心专用急PCI章,全院各个科室为盖此章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并优先就诊,使急诊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2.CCU科24小时有2名具备急P能力的主诊值班。

3.导管室、超声科、放射科24小时有技术人员及护士值班。

4.检验科可先不缴费做术前化验,住院处也可先不缴费给予ID 号。

院内绿色通道以急诊科为中心,协调全院相关科室,达到了有效的统筹管理,提高了STEMI患者的诊治效率,真正做到了绿色通道。

(二)胸痛中心急诊护士工作内容

1.分诊护士

分诊护士经培训上岗,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将症状典型、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识别出来,并立即以轮椅或平车送入急诊抢救室,生命体征尚平稳的胸痛患者立即送入胸痛诊室。

2.胸痛护士

胸痛护士进行心电图检查,迅速交给一线心内科医生快速解读。医师初步判断为ACS的患者;由胸痛护士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建立 静脉通路;取血做床旁快速检测,遵医嘱给药;做好疾病相关宣教;记录生命体征,经过知情同意予以恰当的治疗:

(1)急诊溶栓

护士再建立一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溶栓药治疗,做好病情观察及重症记录;协助医生完成各时间节点心电图;准备除颤器、氧气袋,转运护士与医生送患者至CCU。

(2)急诊PCI

启用“急诊PCI治疗包”给予碘过敏试验,备皮,协助患者更换病号服;准备除颤器、氧气袋、抢救药品,转运护士与医生送患者至导管室。

护士是接触胸痛患者的第一人,能快速的鉴别出高危胸痛患者,实施优化、高效的流程,大大缩短了D-to-B时间,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医院由胸痛护士主导胸痛流程的模式在国内外尚属首创,解决了大型心血管专科医院胸痛患者较多易延误的难题!作为胸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心电网络的建设受到广大专家的重视。

此系统以3G网络为依托,利用终端采集患者12导心电图,通过互联网将患者心电图实时传输到监控平台,监控平台设有自动报警功能,并且24小时有监控人员。如判断确实有紧急情况,监控人员马上通知120医生、社区医生或患者家属。远程心电网络覆盖了院前、院中、院后各个阶段。

院前阶段:与天津120急救中心合作建立远程急救网络

当患者发病,拨打120时,120急救车到达患者家中,通过佩戴远程传输系统,可将患者12导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血糖等生命体征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相关各单元。相关科室专家从诊断到治疗给予120医生专业指导,从而把急诊科功能延展到患者家中及120急救车上。

在基层医院建设系统远程心电,使它成为胸痛中心的远程虚拟附属机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诊所患者均可佩戴远程传输系统,基层医生第一时间判读患者心电信息,如基层医生判读困难,三级医院可同时判读,指导其对患者进一步诊疗,必要时可转诊三级医院。从而形成以远程心电网络系统为工具,以天津市胸科医院作为整体协调和指导中心,辐射120急救中心,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的三级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网络化诊治模式,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

院中阶段:门诊、急诊、住院患者佩戴远程心电终端,如出现报警信息,监护人员立即通知家属或患者及时就诊,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从而避免患者出现治疗延误。

院后阶段:围手术期患者也可佩戴远程心电终端,监控人员和手术医生可实时了解患者心电信息及患者状况,使围手术期更加安全。随时随地预警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及时得到规范的诊疗,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

因远程心电网络建设紧扣国家“互联网+”政策概念,是政府、媒体关注焦点,可促进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媒体宣传,从而实现胸痛中心另一主旨:教育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