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设计应以管理与服务为驱动

首先,作为医院管理者要清楚医院需要什么样的工艺流程。虽然医院建筑规范不断更新,但具体到每一家医院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从医院入口、过渡空间,再到建筑空间的构造,医院建筑外部流线与内部流线的衔接乃至功能分区不一而足。而内部功能分区与医院管理理念、设计师早期设计方案有很大关系。从当前情况看,医院管理者对此思考的并不深入。

其次,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现在的医院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搭积木,各个专业的设计师工作相对独立,最后进行拼图,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对整体理念的把握并不到位,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流线和不同工种及施工区域的衔接上。病人第一次来到医院前,对医院的感觉是抽象的,模糊的,就像是一场相亲,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也是工艺流程要解决的第一步。第二步才是解决病人在过渡空间时的接受感。最后一步才是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思考未来的工作流线是什么?设计流线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经常被我们所忽略。就像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样,是基于管理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实际上建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到底是医院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来驱动医疗工艺流程,还是以建筑技术为驱动将建筑师设计的模块植入到医院建筑空间,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鲁超认为,信息化建设要以管理为驱动而不是技术,建筑也同理。多数设计师做医疗工艺流程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规范,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以技术为驱动将设计模块植入到医院中,医院在使用时常会感到不舒适。

目前,医院一体化建设的热潮不断升温,逐渐成了设计师关注的重点。鲁超表示,从理论上讲,医院建筑应该是一体化的设计。一体化设计可分为专业内一体化和专业间一体化设计。专业内一体化设计,比如净化手术室设计、中心供应室设计,这些是医院局部功能设计一体化,而最重要的是实现专业间的一体化。从我国现状来看,对于小型医院的一体化设计没有问题,因为要求并不复杂。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一体化设计就要综合衡量设计院的综合实力了。他强调,设计师是否涵盖所有工种、专业水平是否均衡、是否了解医院运作流程,是否了解医院患者、医护心理依从性,从而实现与医院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究竟应该以患者的什么为中心?

在采访时鲁超强调,必须要清楚以人为本的定义。他说:“目前所依据的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医疗工艺设计的流程规范并不是患者起草的,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医院管理者和建筑专业设计的角度来考量。所谓的以患者为中心,究竟应该以患者的什么为中心,是单纯的解决服务问题还是医疗问题,还是要综合的衡量?这些方面思考不足。同时各家医院的情况也不一样,病人来源以及病人对医院的期望也有所不同。医院使用者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家属、访客、合作者、学习者,哪个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哪些需求是要着重考虑?医院定位是什么等等,都是必须考量的要素之一,一步到位的考虑很难做到。”

就医院室内设计而言,越来越呈现家装化趋势。这与设计师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由于提倡医院以患者为中心,贴近患者,服务于患者,所以设计师常常会引入“家”的概念,认为把医院装饰的像家一样就可以了。其实,医院建筑作为公共建筑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而在医院内最易忽视的安全问题就是看不到的院感管理问题。其次是确保患者在院内不要因为设施和其他问题受到额外伤害。第三是设计出能让患者心境感觉到开放的流线。

鲁超认为,在医院室内设计中经常会忽略对医院视觉形象系统的嫁接。医院视觉形象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国内标识设计往往更多关注应用部分而忽视关键的基础部分,基础部分是决定医院整体观感的部分。基础部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医院logo,它体现了医院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沉淀。其次是医院的主色调,在色调之后才是延展使用的颜色。现在很多人关注于标牌的制作,标牌由何而来却很少考虑。鲁超建议,在标牌设计时必须要有人流分析。比如分级标识设计,应该以人流分析为基础,综合各类流线分析的情况下,包括患者流线、工作人员流线、物流交叉流线,医患心理依从流线等,根据人流数量,人群动作习惯,安全管理需要等科学分析结果,再考虑如何布点。随着医院发展,人流、功能分区会产生变化,导视系统随时要有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