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清晰且功能明确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有据可依且流畅高效的康复医疗服务流程,依据标准且关注功能的医保支付体系, 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重视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协同作用。”这是文献对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状况的概述。

在分析我国现状后, 提出了加快实体机构建设、关注标准基础研究、构建关注功能的医保支付体系、建立康复医师培养制度、重视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等建议。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方针。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如何以此为契机,完善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

(一)结构清晰且功能明确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的三级康复医疗网是发达国家及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共有模式。美国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分为急性期康复机构、急性期后治疗机构和长期照顾机构。英国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急诊医院(首诊)——政府购买服务的专科康复医院(住院康复)——社区康复,在三级机构之间构建以功能评价为依据的康复流程,进而形成上下互联互通的康复医疗联合体。在我国香港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亦分为3个层次:

1、区域医院(相当于内地综合性大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约7天,康复服务多在病床、病房进行,体现康复前置理念,主要提供早期康复服务;

2、康复医院/中心(从事康复的专门医院),接收由区域医院转来的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平均住院日20~30天,提供专业、全面的康复服务;

3、社区康复服务(日间医院或专科门诊),接受康复医院出院的患者,提供后期康复指导和照顾。此外,还有长期照顾医院(包括疗养院和护养院 ),提供终身照顾服务。

(二)有据可依且流畅高效的康复医疗服务流程

发达国家的转诊流程的借鉴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是积极的康复前置理念。美国的康复早期介入体现在急性期康复中的床边康复,在急性病医院非康复科实施,在早期向患者提供中等强度的康复治疗。在英国,临床科室与康复科室则能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康复科室及时了解病人状况,保证康复治疗提早介入。

二是流畅的分诊转诊途径。在美国,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

在英国,针对不同疾病有相应的临床康复指南或康复路径来指导康复,患者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康复医院或诊所以及社区康复机构之间的转诊遵循康复流程。

(三)依据标准且关注功能的医保支付体系

美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离不开医保支付系统的导向作用。美国的医保支付是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独立功能量表为评估工具,以一系列功能相关分类法(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 

FIM-FRGs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是科学的医保支付标准。二是给付依据为患者切实的功能改善。这促使医院更加关注功能恢复,引导康复医疗机构发展和完善,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医疗需求,实现患者及时、主动、顺畅转诊。

(四)以康复医师为中心的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

在康复医疗服务较发达的地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单元是多专业相互协作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美国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由康复医师(PD)、物理治疗师(PT师)、作业治疗师(OT师 )、言语治疗师( ST师)、吞咽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和护士等构成。

康复医师(PD)作为中心领导负责协调整个团队,制定治疗计划,并保证计划实施。在英国,最基础的社区康复也以团队为单位。

(五)重视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协同作用

功能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团队中往往可以看到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在香港,义务工作非常普及,仅

1997年就有超过2000位患者参与自助小组,100多名专业人员及近600名普通市民成为义务工作者。

在美国,康复医学科病房除专业康复医师外,还常有一位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患者出院后相关事宜。患者出院后如需进入康复中心,社会工作者及时联系。在英国的POT小组中,社会工作者或出院协调员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很多非英语移民区还有治疗沟通工作者,保证患者能与治疗师进行更好沟通。这些工作都有效减轻了政府负担,推动康复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

启示

(一)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应能满足患者不同需求,实现患者及时、主动、顺畅地分诊、转诊,并有标准的医保支付体系。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而言,二级亚急性期康复机构仍相对缺乏;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还比较有限;住院康复的准入和准出标准不清;患者的功能评价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医保支付系统的引导作用缺失等,导致患者不能及时转诊,造成康复医疗资源浪费。

(二)完善康复医师培养制度,建设康复医疗服务专业团队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人才缺口相对较大。还没有成规模形成康复专业技术队伍,保障能力十分有限。因此,相关机构应动员相关康复医学会,鼓励组织康复医师定点培养、规范化培训与资格考试。

在培养过程中,要专注于培养康复医师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注意人性化。如美国无障碍设计治疗室的OT师,可在患者出院后到其家里评估无障碍设计,并提出家居改造意见。建立完善的康复医师培养制度任重而道远,应长期坚持。

(三)重视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作用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快,康复需求多样,人均GDP较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要注意两点:

一要依靠社区。可以鼓励社区医护开展健康教育,讲解康复训练方法、意义和效果。

二要重视非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介入,鼓励社会义工参与到基层康复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既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可有力推动康复医疗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发展。

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卫生质量管理、医疗漫谈,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作者:丁永超、田文华、许苹、马跃、顾洪

延伸阅读:

2017年,工程总承包(EPC)会引爆建筑业?看完再说

投资康复医医疗,还是先看看发展现状再说吧

解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问答